Search


【五種狀況,養出驕寵兒】

孩子的習慣常是由親子關係演變而來,但沒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五種狀況,養出驕寵兒】

孩子的習慣常是由親子關係演變而來,但沒有父母會「故意」養成孩子驕縱習慣。經不起責罵的小孩是如何「不知不覺中」養成的呢?想像下列幾種可能:

伍花出門前突然使性子,非穿雨鞋不可。媽媽說今天天氣好,要給伍花穿涼鞋。伍花不依,媽媽才說兩句,伍花就淚眼婆娑,親子大戰準備上演:

【狀況一:顯示權威】
爸爸看了,對媽媽說:「你就給她穿嘛!孩子開心,你何必呢?」最後媽媽只得讓伍花穿上雨鞋。

爸爸並非順從伍花耍性子,而是潛意識對這僵持局面展現「我是一家之主、我說了算」,表現權威。最後因媽媽對爸爸的順從,間接造成孩子驕縱。

類似的狀況常出現在三代同堂家庭,祖父母寵溺孫兒,某部份也是為了證明「我老人家說了算」,凌駕父母的教養親權,適得其反。

【狀況二:補償作用】
爸爸心想最近自己老加班,難得全家出門,希望孩子開心。心理補償作用下,特別討好孩子,於是順著孩子說服媽媽。

【狀況三:投射作用】
看到伍花抗議的模樣,媽媽遙想童年,當時自己媽媽也常強迫自己作不喜歡的打扮,到學校遭同學嘲笑,青春期在抑鬱中度過,整個人變得沒自信。回到現實,看到伍花反應就像當年自己,所以決定不勉強她,避免重蹈自己媽媽當年覆轍,讓自己一輩子沒自信。

然而,伍花媽媽忽略當時已是青少年,本應學習獨立思考;現在伍花還小,尚需家長引導。過早「放任」小孩的選擇,反而養成我行我素的驕縱習慣。

類似的投射作用:
看到孩子跌倒,父母自己心疼,就覺得孩子一定也跟自己一樣心疼(傷口疼),把自己想法套到對方身上,結果孩子看媽媽這麼心疼,無意間也誇大自己疼痛,好回應媽媽潛意識的期待。

結果大人更用力安撫,小孩哭得更大聲。

【父母先自省,破解教養難題】
針對上述情況,我們可以嘗試一一破解:

【狀況一:確立家庭角色位階順序,可有助孩子順從。】
伍花媽媽可試著對伍花說:「爸爸這樣說(可以換雨鞋),馬麻願意聽把拔的。如果只有馬麻跟你,你要聽我的。」

讓孩子知道:你是順從丈夫,不是被孩子牽著走。

【狀況二:認清補償作用的對象。】
爸爸想彌補少在家的虧欠,應針對伍花個別彌補,撥時間說睡前故事或做額外承諾,「讓他們父女倆另外解決」。

認清對象,而非攪局,打亂媽媽的教養步驟。爸爸與其事後再對媽媽「再度補償」,買花送禮彌補氣苦的媽媽,不如一開始就認清補償作用的對象,一碼歸一碼。

【狀況三:辨別「自己的情緒」跟「他人情緒」的界線。】
投射作用大多來自於自己內心,尤其跟童年早期經驗相關。多認識自己、問自己:「到底對方真正這麼想,還是只因我這麼認為,所以覺得別人必定也有一樣感受?」

盡量避免情緒混淆,減少過度投射作用。

【看見自己,才能聽懂孩子】
上述幾種狀況是常見父母內心戲,在親子互動中屢見不鮮。這內心戲並非「錯誤」,而是各有其盲點。要避開盲點,就要發揮「自我洞察力」(insight):藉由深刻自我認識,看見互動裡各角色的內在思考。

在親子互動的舞台下當觀眾,時時刻刻看著舞台上的互動,推敲自己的思緒浪潮。這是一門需要長時間修煉的功夫,能夠「讓自己更深刻地看見自己」。孩子耳濡目染下學會這種「自己看見自己」的自我洞察力,他就會時刻反省,改正自己的缺點!(明日續)
--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,2015/7/1上市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